“世間珍果更無加,玉雪肌膚罩絳紗。一種天然好滋味,可憐生處是天涯?!泵鞔娜饲鹂_@首《詠荔枝》雖然只有短短四句,卻濃縮了荔枝佳果在中國歷史中的文化重量。
把珍果擬人化是士人寫作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段;而“可憐生處是天涯”,蓋因丘浚是海南人,所謂天之涯海之角,可憐在此處大抵是可愛、珍貴之意。類似于“自名秦羅敷,可憐體無比”。
作為嶺南佳果,荔枝以其營養(yǎng)豐富、口感細(xì)膩、甘甜多汁而備受人們的喜愛。謫貶嶺南的蘇東坡對荔枝之情有獨鐘盡人皆知。著名學(xué)者彭玉平在相關(guān)講座中稱荔枝和蘇東坡之間有一種深邃而有趣的鏈接,他說這是第一等的果配第一等的人。荔枝作為一種水果,“世間珍果更無加”;蘇東坡作為文學(xué)巨擘,“上可陪玉皇大帝,下可陪卑田院乞兒”,我們認(rèn)為這種鏈接是生動而恰當(dāng)?shù)?。在這一人與果的鏈接中,荔枝絕不僅僅是作為一種物的存在,而是一種文化符號,一種精神象征。
作為文化符號、精神象征,荔枝還有另一層深刻的意蘊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《荔枝圖序》中寫道:“若離本枝,一日而色變,二日而香變,三日而味變,四五日外,色香味盡去矣?!边@話通俗易懂,荔枝一旦離開本枝,很快就會色香味盡失。撫今追昔,我們不得不說,這一有關(guān)“荔枝之變”的告誡是如此形象而清晰:天下之難持者莫如本心,固守初心、防微杜漸,方能不被物惑、不以情移。
荔枝必須“不離本枝”才能保持新鮮,權(quán)力也必須“不離根本”才能保持純潔。這段對荔枝保鮮期的精準(zhǔn)描述,說出了一個深刻的廉政哲理:權(quán)力如同荔枝,一旦脫離其根本,便會腐壞變質(zhì)。這個根本,于荔枝是生長的枝條,于權(quán)力則是服務(wù)的民眾。廉潔從政、服務(wù)人民,堅守共產(chǎn)黨員的初心使命,讓權(quán)力永遠扎根于人民這片沃土,這樣的啟示是《荔枝圖序》對今人一種豐厚的饋贈。
一日色變,二日香變,三日味變,這也提醒廣大黨員干部,防腐拒變,必須抓早抓小,防微杜漸,在權(quán)力“變味”初期就及時干預(yù),小問題才不會變成大問題、小管涌才不會淪為大塌方,才不會導(dǎo)致“四五日外,色香味盡去”的嚴(yán)重后果。
紅鱗玉質(zhì)的荔枝佳果,歷來是文人騷客詩書畫印中的常見題材,其不斷疊加的豐富的文化意象穿越千年,成為連接古今的情感載體。草木有本心,倘若我們能從《荔枝圖序》中真正汲取到廉潔從政的力量,那也算是和它完成了圓滿的互文。
來源 | 羊城晚報、羊城派、金羊網(wǎng)
文字|羊城晚報評論員 林如敏
編輯?| 趙翊辰
校對?| 桂晴
審簽?| 岑杰昌
【未經(jīng)授權(quán),嚴(yán)禁轉(zhuǎn)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