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野路子舞蹈也能登大雅之堂?”2024年巴黎奧運會官宣霹靂舞正式入奧時,許多人很疑惑。
這種在地板上翻滾、在空中旋轉翻騰的舞蹈,是怎么從街頭嬉鬧變成了萬眾矚目的競技項目?
第12屆世界運動會8月7日就要開幕了,《夜觀天下》邀請到巴黎奧運會花樣游泳冠軍、四川大學體育學院教師肖雁寧,今天和大家聊一聊一個特別的比賽項目——霹靂舞。
Let's go
一、被誤解的“藝術使者”

如果去看一場霹靂舞比賽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:臺上舞者的動作里,居然藏著世界各地的文化密碼。比如最基礎的“搖滾步”(TopRock),晃動的肩膀和頓挫的腳步中,和非洲部落的傳統(tǒng)舞蹈有神似之處。
這其實一點不奇怪,霹靂舞從骨子里就是個“文化混血兒”。它的地板動作(Footwork)里,快速交替的腳步節(jié)奏能追溯到非洲鼓樂;那些充滿力量感的旋轉、翻騰(Power Move),則揉進了格斗術的技巧和武術的發(fā)力方式。在不同文化的交融下,霹靂舞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味道。
過去很長一段時間,大家總覺得霹靂舞就是“小年輕瞎折騰”。實際上,它是一個舞者用肢體在舞臺上講故事。
中國選手亓祥宇在2025年亞洲霹靂舞錦標賽男子組決賽中。最終,他獲得男子組亞軍。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
Let's go
二、比賽中仍有即興斗舞的隨意

說起霹靂舞的出身,那可太“草根”了。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紐約布朗克斯區(qū),幫派之間打群架是常事。直到1973年,一個DJ(庫爾?赫克)拼了一段沒完沒了的節(jié)奏,讓年輕人換個對抗方式:不再抄家伙,而是比跳舞。
這種叫“Breaking”的舞蹈,成了特殊的“止戰(zhàn)符”。跳舞代替了貧民窟里的暴力。
到了1984年,一部叫《霹靂舞》的電影火遍全球,讓這街頭文化一下子走進了更多人視野。在中國,不少年輕人跟著電影學動作。
由于霹靂舞受到全世界眾多年輕人的喜歡,2018年,青奧會把它列為示范項目,2024年巴黎奧運會讓它成為正式項目。有意思的是,世界競技舞臺還是保持了它原本的“隨意”:選手可以用昵稱參賽;裁判打分不公布具體數(shù)字,只說誰贏了,就像街頭斗舞時大家憑感覺定勝負一樣。
在比賽里,音樂可能是隨機播放的,選手需要當場編動作回應對手,這種即興的感覺和當年街頭的玩法,其實一脈相承。
2024年8月9日,中國選手劉清漪在巴黎奧運會霹靂舞項目女子半決賽中。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
Let's go
三、藝術與技術的平衡

看霹靂舞比賽,你可能會有點“看不懂”裁判打分:為什么動作難度沒那么高的舞者,得分反而比做了一堆高難度旋轉的對手高?這就要說到它反常識的評分邏輯——感染力常常比技術更重要。
為了平衡自由和規(guī)則,現(xiàn)在的評分體系下了不少功夫。巴黎奧運會用“五維標準”:音樂性、表現(xiàn)力、原創(chuàng)性、技巧性和完成性,各占20%。亞運會還加了“個性分”,創(chuàng)意分和個性分占到了總分值的1/3,鼓勵選手加進自己的文化特色。
中國16歲小將郭樸在2025年中國街舞聯(lián)賽(武漢站)女子組比賽中。她在這站比賽獲得亞軍。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
這個平衡過程中,也走了彎路。一開始有人想套用體操的規(guī)矩,比如動作錯了就扣分,結果呢?所有選手都不敢嘗試新動作,全挑最保險的跳,舞蹈一下子沒了靈氣。后來大家才形成共識,霹靂舞不能被框得太死。
所以,從街頭走上賽場,霹靂舞一直在找一個最佳評判標準:既要保留那種自由奔放,又要定出競技的規(guī)矩;既要比出技術高低,又不能丟了藝術感染力。
如今,中國霹靂舞隊在國際大賽中的表現(xiàn)越來越好,這次世運會實現(xiàn)了3男3女滿額參賽。
好啦,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。喜歡的朋友,記得關注賽程為中國的霹靂舞隊加油。也歡迎關注《夜觀天下》,明天我們聊一聊從校園游戲走上賽場的飛盤運動。
相關閱讀>>
主播:肖雁寧
文案:肖雁寧 楊雨菡(實習生)
攝像:周芷冰
剪輯:朱文博
美術:沈曉穎
校對:徐海鵬
審核:鐘莉 劉若辰
川觀新聞出品
【未經授權,嚴禁轉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
說起這個,我可不困了哈,中國男子霹靂舞現(xiàn)在領軍人物是亓祥宇(lithe-ing)還有王瑞苗(monkey),后起之秀有李厚樺,剛拿了亞洲男子霹靂舞青年組冠軍。女子選手領軍人物是671和郭樸(royal),他們的比賽只要有時間就看,太颯了,battle青春風暴往前沖!
中國生活好了,人們的追求也多元化了,一支獨放不是春,萬花競開才是春!
不是霹靂舞需要奧運的認可,而是奧運需要這樣帶著體溫的競技。輸贏之外,先燃起來再說!
從街頭文化到奧運賽場,霹靂舞真的不一樣了。
不錯不錯!
霹靂舞加入奧運,真的是潮流與傳統(tǒng)的完美結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