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麗君是一位泰國姑娘,在北京大學讀了碩士和博士,2024年回到北大成為一名泰語外教。陳麗君日前在接受總臺環(huán)球資訊記者采訪時表示,從學生到教師,雖然身份轉變了,不變的是中國對她的吸引力。
作為一名泰語教師,陳麗君很喜歡和中國學生一起參加活動、聊天,回答他們的各種問題。
陳麗君:我很喜歡他們,覺得他們很可愛。關于泰語或者泰國文化,他們有不懂的地方就直接問,我覺得他們很有想法。第一次跟他們接觸時,我不會安裝手機系統(tǒng),有個學生就幫我做。有一次去圓明園,他們用泰語向我介紹圓明園。
從2004年第一次到中國,現(xiàn)在又回到中國任教,20多年來,陳麗君見證了中國發(fā)生的巨大變化。
陳麗君:中國的變化很大,發(fā)展得很快,比如地鐵、高鐵,我第一次來北京的時候只有1號線、2號線和13號線,沒多久就有4號線了……沒多久路線就有了很多。買東西現(xiàn)在也很方便,因為有電子付費,有網(wǎng)站、手機購物。
陳麗君:文化方面,文創(chuàng)做得很好,我去了故宮、頤和園,那些文創(chuàng)都很可愛。我喜歡中國的舞蹈和音樂,孔雀舞我很喜歡,而且舞者跳得也像孔雀一樣,跳得那么美。我喜歡中方和西方結合的音樂,比如說《梁祝?化蝶》很好聽,而且很有感覺,中國的旋律加上西方的樂器,非常有新鮮感。
陳麗君在中國讀碩士的時候就交了一些朋友,她說,中國朋友是真正的朋友。
陳麗君:他們是真心的朋友,有什么事情他們都很關心。比如說我當時身體不太好,朋友就會經(jīng)常來看我,送飯、送水果,問我身體怎么樣。我剛來中國的時候,不知道文章如何查找,就有一個同學把很多文章通過郵件發(fā)給我。
今年是中國和泰國建交50周年,陳麗君感受到兩國關系健康穩(wěn)定發(fā)展,人文交往源遠流長。2014年11月,在第17次中國-東盟領導人會議上,中方提出建立瀾滄江-湄公河合作機制,中國、泰國均參與其中,給流域各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,也受到泰國民眾的歡迎。
陳麗君:從歷史上看,泰國人和中國人就已經(jīng)有交流、有交往了。兩國建交之后,詩琳通公主幾乎每年都要訪華。中國主辦的《湄公河》雜志在泰國發(fā)行,我在圖書館看到過,也有電子版。如果泰國人看了雜志,就會了解到中國方方面面的消息。
泰國朱拉蓬公主曾經(jīng)在北京參加“中泰一家親”晚會,并演奏了古箏。陳麗君說,正是有了朱拉蓬公主的推動,泰國百姓了解到古箏是中國傳統(tǒng)樂器之一。泰國百姓不僅喜歡中國樂器,近年來,也掀起了學習中文的熱潮。
陳麗君:現(xiàn)在有不少泰國人學習古箏。我學中文沒多久,中文熱就在泰國就興起了。之前泰國人一般都去美國、英國留學,現(xiàn)在很多人都想來中國留學。
中國和泰國互免簽證后,赴華旅游的泰國人越來越多,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很受泰國游客歡迎,很多中國品牌在泰國也很暢銷。
陳麗君:很多泰國人都來中國旅游。我舉個例子,泰中兩國還沒有免簽的時候,我舅舅就來過中國,免簽之后已經(jīng)來了幾次了。他們去四川,去蘇州、杭州看風景,喜歡當?shù)氐募o念品,凈化器等電器買了不少。
經(jīng)貿(mào)往來以外,陳麗君希望泰國和中國能進一步加強人文交流,不僅是學習對方的語言,還要了解對方的文化,加強文明互鑒。她期待兩國關系越來越緊密。
陳麗君:我想做泰中兩國交流相關的工作,比如教書。我希望泰國人更多地了解中國,也希望中國人更多地了解泰國,讓兩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一直保持下去。
圖片由受訪者提供
采編丨孫伶俐
主持丨葛鵬
制作丨楊曉蕾
簽審丨安然
監(jiān)制丨劉軼瑤
【未經(jīng)授權,嚴禁轉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