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作民
1928年,成都提督東街與暑襪街交口處的一家茶鋪邊,悄然支起一個小攤,一位名叫張國良的青年隨父親開始售賣燒鴨。因擺攤地外面是茶館,里面是酒店、旅館,巷子深、進口小,故被稱作“耗子洞”。父子倆烹制的烤鴨味美肉嫩、價廉物鮮,迅速獲得一眾食客的喜愛,每日烤制的燒鴨幾乎剛一出爐便被搶購一空。
1931年,張國良與父親決定擴大經(jīng)營規(guī)模,將攤子遷至對街的“江東浴室”門邊,并命名為“福祿軒”。但老客們還是習慣性地稱其為——耗子洞張鴨子。小攤陳設簡單,外面擺腌鹵攤子,里面靠壁安放兩張方桌坐人,一張條桌賣酒,雖空間不大,但干凈整潔。第二年張國良父親不幸去世,張國良便帶著兩個兄弟和一家大小將生意撐持下來。
在創(chuàng)業(yè)初期,張國良時刻謹記著父親“不怕無人買,只怕貨不真;不怕無人請,只怕藝不精”的教誨,秉持著“每天愿剩買主不剩貨”的理念,對產(chǎn)品質(zhì)量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。在原材料的選擇上,他們堅持選用體格健壯、肉質(zhì)肥嫩的麻鴨和鵝作為烹飪原料,堅決拒絕接受體型瘦小、年歲過大或存在健康問題的家禽。在銷售環(huán)節(jié),他們堅持當天烤制的鴨子當天售罄,絕不留存過夜產(chǎn)品,以確保食客能夠品嘗到新鮮、美味的佳肴。
在制作時,張國良將鴨子宰殺去毛后,從翅膀下面開一小孔取出內(nèi)臟,把川鹽、生姜、郫縣豆瓣、芽菜、豆豉、生蔥、白酒、白糖、花椒、胡椒、肉桂以及鹵水等裝入腹腔,再用青杠柴燒后的陰火燒烤。這是燒鴨、燒鵝的制法。煙熏鴨則是先腌制,然后出坯成型,再用谷草煙熏上色,最后加生姜、胡椒、花椒、白糖、白酒、八角、肉桂、丁香等鹵制而成,成品不咸不淡、不毛不爛、不焦不生、皮色紅亮、皮酥肉嫩、咸鮮而有煙熏香味。
食用鴨子時也十分講究。張國良強調(diào)燒鴨要吃現(xiàn)燒的熱貨,如果肉冷了,要用鹵水“冒熱”,宰成小條塊,澆上燒鴨時的原汁鹵水,加上些許香油、味精。熱氣騰騰的鴨肉入口,皮酥肉嫩、咸鮮味長、回味無窮。生意日漸興隆后,耗子洞張鴨子又雇了一個工人,收了兩個學工做幫手,春季賣燒鵝;夏季、秋季賣燒鴨、煙熏兔,配紅心鹽蛋;冬季賣腌肉、香腸、豬頭、拌兔肉。
憑借著對原材料采購的高標準以及對煙熏燒烤技法的不斷創(chuàng)新與精進,“耗子洞張鴨子”贏得了廣泛贊譽與良好口碑,成為當時市民們口口相傳的大眾美味。
新中國成立后,“耗子洞張鴨子”店由公私合營轉(zhuǎn)為國營。人員、設備和品種均有發(fā)展,加工操作仍由張國良和燒鴨名師廖榮清主持。在此期間,成都地區(qū)享有盛譽的鴨子烹飪大師廖云卿、盧紹清、李桂榮等人相繼加盟。耗子洞張鴨子的菜品品種以燒鴨、燒鵝、煙熏鴨為主,另外還有樟茶鴨、油淋鴨以及鹵胗肝、鹵足翅等小貨。冬季還有京醬元寶雞、京醬板雞、白油桶鴨、白油板鴨、開背坨鴨、白油桶鵝、腌胗肝、纏絲兔、腌豬頭以及各種香腸,極大地豐富了餐廳的產(chǎn)品體系,滿足了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味蕾需求。
“耗子洞張鴨子”原經(jīng)理陳信良亦講述了樟茶鴨名字的由來。一天,陳信良在工作中忽然考慮到原本熏制樟茶鴨的原料是鋸末、谷草,而四川多種樟樹,那么將樟樹葉與花生殼加入熏制料中,熏出的鴨子口感是否會更好呢?試驗后發(fā)現(xiàn)味道果然很好,除了原本的煙熏味,還額外多出一種樟樹葉的香味,從此,耗子洞張鴨子開始使用樟樹葉熏制鴨子。
以前,老師傅們稱樟茶鴨為煙熏鴨子。1989年,耗子洞張鴨子代表四川參加全國禽類食品大會,在上報名字時,眾人都覺得“煙熏鴨子”這一名字不夠悅耳,陳信良便與張國良、彭子渝、胡廉泉等老師傅商議,將名字正式確定為“樟茶鴨”。樟茶鴨作為“耗子洞張鴨子”的標志性菜品,憑借其獨特的煙熏香氣與細膩鮮嫩的口感,贏得了廣泛贊譽,還榮獲了“成都名小吃”稱號、“金鼎獎”等。
【未經(jīng)授權,嚴禁轉(zhuǎn)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