何曉紅 川觀新聞·甘孜觀察 張瑩
課堂一角。
8月30日,道孚非遺工坊里正在開辦一堂滿是“煙火氣”與“文化味”的開學第一課。
“大家湊過來聞一聞,這紙是不是有股淡淡的藥味?”工坊二樓的藏紙制作區(qū),藏紙技藝老師龍青舉起一張半干的藏紙,指尖輕輕撫過紙面的纖維紋理。
圍在他身邊的二十多個孩子立刻湊上前,嘰嘰喳喳地討論開來?!耙驗檫@紙是用咱們草原上隨處可見的狼毒花根,混著幾種礦物原料做的?!饼埱嘟又嬖V大家,“老一輩傳下來的手藝,做出來的紙不怕蟲蛀、不褪色,能存上百年?!?/p>
“大家看這邊!”孩子們的目光順著龍青手指的方向看去,操作臺旁堆著處理好的狼毒花根,淺褐色的根莖透著韌勁;旁邊的陶盆里,紙漿在水中輕輕浮動,幾個孩子正跟著龍青學習攪拌,眼里亮著對技藝的好奇與向往。而在制作區(qū)另一側的唐卡繪畫區(qū),唐卡繪畫老師土登巴絨正握著12歲男孩扎西的手,教他調(diào)配顏料。
“手腕要穩(wěn),顏料要調(diào)得稠稀剛好,這樣畫在布上才均勻?!苯笛氲穆曇魷厝?,扎西的小臉上滿是專注,畫板上,一朵格?;ǖ妮喞褲u漸清晰。而在工坊后區(qū)的黑土陶窯前,一場出窯儀式正在舉行,窯門開啟,熱氣蒸騰中,一件件黝黑發(fā)亮、紋樣古樸的黑陶作品被傳承人逐一取出,引來孩子們陣陣驚嘆。
課堂一角。
“暑假結束前辦這堂開學第一課,就是希望孩子們通過親身體驗,在心中種下一顆熱愛傳統(tǒng)文化的種子?!钡梨诳h工會主席所郎多吉指著工坊里忙碌的身影介紹道,這座非遺工坊占地29畝,建筑面積3915㎡,總投資2200萬元的非遺工坊,不只是“陳列館”,更是“活課堂”。
記者看到,一樓的展銷廳里,藏紙筆記本、唐卡紋樣書簽、黑土陶茶具等文創(chuàng)產(chǎn)品擺得滿滿當當,每件展品旁都貼著作品名稱和創(chuàng)作者,為了拓展產(chǎn)品的售賣渠道,打造道孚縣電商數(shù)字經(jīng)濟產(chǎn)業(yè)園的平臺。二樓的11.1米高框架結構空間里,已經(jīng)吸引唐卡、藏紙、土陶等13名非遺傳承人常駐于此,他們的創(chuàng)作過程完全開放,讓“看不見的技藝”變成“可觸摸的傳承”。
自工坊建成以來,這樣的青少年傳承培訓活動已辦了13場次,吸收300余名中青年,組建藏紙、唐卡、黑土陶、馬具制作等傳承小組4支,迎接來自婺城、郫都區(qū)等縣內(nèi)外的游客、群眾、學生等3000余人次。
“以前村里年輕人都不愿學這門手藝。”龍青告訴記者,早些年年輕人都往城里走,沒人愿意靜下心學藏紙制作——光是處理狼毒花根,就要經(jīng)過晾曬、去皮、蒸煮、捶打等十多道工序,耗時又費力。
“工坊建起后,我們有了更好的創(chuàng)作空間,技術也得到新突破,現(xiàn)在可以在打印機上使用,發(fā)展前景越來越好,來學技術的人也越來越多,上個月我們的藏紙筆記本還賣到了成都、廣東?!饼埱嘌劾锏墓饷ⅲ堑梨诜沁z傳承的“活力密碼”。
據(jù)道孚縣文化廣播和旅游局副局長羅絨尼瑪介紹,全縣已建成“非遺項目動態(tài)數(shù)據(jù)庫”:70余項非遺里,既有唐卡繪制、藏民居建造這樣需要長期打磨的“高冷”技藝,也有花饃饃、青稞酒釀造這樣融入日常生活的“煙火”手藝。
更讓人驚喜的是“非遺+民宿”的創(chuàng)新——全縣300余家民居通過星級評定,變成了文化體驗空間,游客住進民居,既能跟著主人學唱民間山歌,還能自己制作花饃饃,在有些點位還能喝青稞咖啡、體驗唐卡繪畫等樂趣。
阿太讓兄說“以前覺得非遺是‘老古董’,現(xiàn)在才知道,只要找對了路,老手藝也能‘活’在當下,還能幫著咱們鄉(xiāng)村振興?!?/p>
這堂開學第一課,教給孩子們的不只是藏紙、唐卡、土陶的技藝,更是對家鄉(xiāng)文化的認同與熱愛——而這,正是道孚文化傳承最堅實的根基,也是鄉(xiāng)村振興最持久的動力。
【未經(jīng)授權,嚴禁轉載!聯(lián)系電話028-86968276】